一、学院简介
学院现有电气自动化系、机械工程系、计算机系、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等部门,开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网络工程”7个本科专业。
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153名,教职员工109人,其中专任教师94名。拥有正高职称13人,副高职称23人,具有博士学位46人。
学院努力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平台,实行分级分类学生团队导师制,不断优化基础性学风和研究性学风建设,2018年度被评为浙江省“三育人”先进集体。2016年到2020年,超过5000余人次积极参加了校级及以上学科竞赛,获大学生电子设计、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程序设计、智能车大赛等国家奖41项、省级奖项208项,获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5项,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省新苗人才计划等科研项目41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专利29项,101人被国内知名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5人考上公务员。
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介绍
【所属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建设概况】
本专业从1976年开始招收专科生,19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为地方培养了大批优秀技术、管理、经营人才。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仪器设备。设有机械工程训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等校内实习基地和上海机床厂、杭州发动机厂、菲达集团(浙江)、精功集团(浙江)等20多个校外实习与就业见习基地。现有实验仪器设备总值约1000万元,实验室面积约3000平方米。其中先进的加工中心、数控机床、轴承自动化生产线、轴承自动检测线、柔性制造生产线等工业生产级实训装备,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环境。
本专业于2000年列入绍兴文理学院首批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建设;2005列入绍兴市级首批重点建设专业,2009年完成建设,列为绍兴市首批重点专业;2009年列入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2016年完成建设。2008年启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中“机电类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列为浙江省级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2014年,机械工程训练中心被列为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本专业已经较好地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工程训练的教学理念;平台加模块的教学体系;学校加企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主干课程】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
【师资力量】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水平较高。现共有专任教师23名,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6名,具有博士学位者14人。入选浙江省领军型创新团队负责人1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1人,第三层次培养人员3人。入选浙江省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人。其师资力量、教学业务和科技研发能力普遍较强,处于本地区优势地位。
【专业学习要求】本专业学制四年,学习年限三至六年。毕业要求学分为168+4学分。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学习本专业应对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维护具有一定的兴趣,毕业后愿意在相关岗位从事技术开发与生产管理工作。
【实践环节】本专业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强调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实践环节有:金工实习、机械测绘、机械零件课程设计、电气控制综合训练、机构创新设计与制造、数控编程与加工实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
【就业去向】在企业、科研单位、职业院校、政府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职业教育等方面工作。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近三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4.32%、96%、98.39%。
【地方产业(行业)背景】在国家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政策的推动下,浙江机电行业呈现加快发展态势,产销增速稳定提高,出口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效益增长显著。机电行业已由平稳增长进入快速增长期。浙江省机电行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近20000家,职工280万人,资产合计约10000亿元,产销突破10000亿元。面对如此庞大的产业,企业急需大量的机械装备开发以及维护方面的人才。
机电行业作为绍兴的支柱产业之一,机械行业总产值约占绍兴市工业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对绍兴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目前规模以上企业数达1000多家,全行业注册资本金总值约250亿元,全行业资产总值约950亿元,产销约1800亿元。目前急需大量的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技术与管理经营人才。
由绍兴市机电行业主要企事业单位和企业家组成的绍兴市机械电子工业联合会设在绍兴文理学院机械工程系,这为本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实习、就业见习、就业等均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通道。
【专业特色介绍】以浙江省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建设为依托,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机械产品设计、机械制造工艺与制造装备设计以及电气控制专业创新人才为目标,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共性为基础,个性为特色”的培养理念和“工程应用型”的目标定位清晰,“项目驱动,校企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行之有效,并获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打破传统课程设置体系,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学过程以课程组模式组织教学,合理设置核心课程,创新教学理念。科学规划教学内容,注重知识学习的连贯性、实用性,使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素质提高有机结合。
在实践教学体系设置方面,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实践能力为目标,科学合理地设置训练环节、课程设计和实习内容,强化实践环节和企业顶岗实训环节。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强化综合性、设计性实践训练。毕业生不但以多岗位适应性强和就业竞争力强而受到行业企事业单位的欢迎,而且面对就业和就业之后的岗位工作充满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