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党政协同议事办事,全面落实党政联席会议制度
学院党委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积极参与决策,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学校的各项决定得到宣传和执行,并为其贯彻落实发挥党组织的监督保证作用。
一是完善工作体制。学院党委将原先建立在专业上的教工党支部改建在研究所上,使基层党支部成为学校基层学术组织的有机部分,形成一体化的结合体:设置专职组织员,使得党务工作有操心人和事务处理人;设置分党校,党员日常教育和发展能够很好切合学院工作节奏和任务。
二是健全工作机制。规范学院重大事项决策程序,明确重大事项在党委中心组学习的体制下进行研讨,让众多相关人员参与中心组学习,既统一思想,又有效落实上级党委意图,并提交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决定;规范各级党组织参与决策制度,先后出台学院一级的党政联席会议和党委会议事办法、教工党支部书记参与研究所议事办法等,从制度上确保党委、党支部参与决策。
二、积极推进工作创新,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学院党委采取有效措施,激励党员和党支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有效促进学院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是实施党员业绩排行榜。党委提出了党员评价量化指标,促使党员在完成学院中心工作中凸显先进性。自2004年至今,党委每年对所有党员年度工作业绩进行统计,公开通报党员个人业绩、党员平均业绩、学院教职工平均业绩等三方面数据,并公布学院业绩最好的前十位教师名单,有效激发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二是制定完善党员和党组织考核办法。党委在考核党员在教学、科研业绩的同时,进一步强调党员的年度奉献性工作,包括在每年度内,党员所做的值得圈点的“奉献性”的事情或好人好事,有效引导党员多做贡献,成效明显。近年来,赴文成县朱雅乡、青田县章旦乡等贫困山村挂职、帮扶天台东一村等没有“工分”的、较为艰苦的、服务性工作,都是由党员教师主动承担并完成的。
三是加强“党员之家”建设。在2006年开通的院长890热线,已成为学校知名的党员服务品牌,是学院乃至全校学生反映困难并得到帮助、化解校内事务性矛盾的有效平台;开展了“先锋午60”活动,党员教师每天中午安排1小时为学生答疑,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成为党员教师服务学生学习的便捷平台,受到学生好评;建设“党员之家”心理坊,专门引进心理辅导老师,开辟温馨心理坊空间,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专业辅导;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开辟创业工作室,为学生创业提供服务。
四是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作用,推进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教代会,讨论学院发展重大事项,请院长进行工作报告,讨论通过学院津贴发放办法,作财务报告等;学院教学科研津贴发放办法,涉及所有教职工利益,学院党委领导工会,通过深入仔细讨论相关细则,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对政策进行表决,很好地调动了教师积极性,维护了教职工利益:认真实施信息公开,将院务公开工作列入党风廉政责任制范围进行考评,在院务公开的内容上抓住重点、突出热点、把握难点,在院务公开的途径上,灵活采用多环节、全方位的形式,在院务公开的时间上强调及时性、快捷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的桥梁作用,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教学基本功评优、暑期教职工休养活动、关怀困难教师等工作,使教职工感受到党的关怀。
三、扎实开展学生党建工作,推进学生学风建设和学业成长
一是搭建先锋平台,打造先锋工程。注重对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深入开展“立德树人,创先争优”教育活动。开展公开承诺,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每年组织学生党员开展素质拓展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引导广大学生党员在实践中作贡献、长才干。
二是打造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综合平台。以科技竞赛活动为牵引,以专业教育为助推,不断夯实学风基础;积极引进企业资源,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并与奖学金评定挂钩,实施以创新学分为核心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成果显著。近两年学院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捷报频传,获国家级竞赛奖项81人次,省级竞赛奖项331人次,其中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占95%以上。
三是构建和谐稳定与成长帮扶综合平台。利用890热线和“先锋午60”等平台,构建开放式服务育人模式,近几年已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近1.5万个,办实事近1000件,加强了学生和学院、教师的三维和谐建设,强化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以“E度空间”为载体加强学生工作思政教育网络阵地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有效推进校园和谐建设。
四、推进党建信息化,打造网络党建平台
学院党委建立了微博,党委书记带头建立实名微博,部分教师党支部书记也纷纷建立了微博,将微博作为学习的阵地、讨论的阵地、迅速反击不当言论的阵地。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学院党委建立的专题博客网站,已成为教职工热议科学发展的场所,学院党委认真收集教师博客中的意见建议,完善了学院科学发展制度。网站、电子邮件、手机、“高校通”短信平台等已经成为学院党委开展日常工作的快捷途径和展示平台。
学院的党建工作有力推动了学院的教学和科研中心工作。学院先后获得国家教学名师奖、省重点专业、省重点实验室、一级学科博士点、国家精品课程、国家大学生创新试验示范区等荣誉。2010年学院获得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年度科研经费达到1200万。